被皇帝偷看心声日志后(235)
真要到了这一步,基本人也就算是废了。一口气罢废上百位官员的前途命运,牵连到的随从故旧更是不知凡几,这样的举措,会不会太有——太有魄力了?
作为文官兴起刑法松懈,近乎于温室中长大的士人,当然很难想象这样搅浑一江清水的魄力。所以归震川迟疑片刻,小声开口:
“此事毕竟没有先例……”
“喔,有的。”穆祺道:“高皇帝当年搞空印案和南北榜案,基本就是这么个杀法。”
归震川的眼睛鼓了起来。
大概是对往日平静的时光念念不忘,归震川迟疑片刻,还是垂死挣扎:
“虽然如此,但当街羞辱,未免折堕斯文。恐怕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
“寒心与否,我也不知究底。”世子平静道:“不过,如果圣上当真下定了决心,要动此雷霆之怒,那由南到北的官员一扫而光,倒是可以腾出不少的乌纱帽。如果海关与海军的建设足够顺利,那朝廷的手上就会多出一大堆空白的官位,这么多的官位,宗室要有人填补的。”
归震川倒抽了一口冷气,不再说话了。
作为一个整体,在人类发明出更先进更可靠的统治技术之前,官僚集团在各种意义上都是无敌的;纵使圣君仁主、稀世之才,亦不能不仰仗这叠床架屋的组织架构来实施构想,因此绝不能与之为敌,而唯有驯顺而已。但无敌的集团并不等于无敌的个人,只要避免激发出官僚内部同仇敌忾的共识,那皇权堪称无往不利——而自古以来,扩大编制就是安抚官僚的不二法门,最高奥义;只要有充足官位在手,区区一点怨气何足道哉?
没错,考掠大臣斯文扫地,天下的士人都会感到愤恨。但愤恨归愤恨,在怒气之余,你总不能阻止人家入朝当官吧?
大家不过也就是圣人门下的一点情谊而已,隔空哭两句也就差不多得了。被问罪的官员只要掉脑袋就好了,广大士人又要哭丧又要进步,考虑的事情可多着呢。
“……圣上会这么做么?”
“如果皇帝想要斩草除根,那就一定会这么做。”世子道:“用新增的官位换取士人对清洗的默认,这是高皇帝时就有的套路……当然,天心不是下面可以揣测的,臣子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我还有一件事,要重重的拜托归先生。”
归震川沉吟片刻,还是叹了口气:
“世子请说。”
“《凡人修仙》的第八册 已经拟好稿子了吧?”世子低声道:“我想请归先生在海外游历的章节中加入汉奸内外勾结图谋权位,引外敌上岸掳掠的内容——大致以倭寇之祸为底本,但要写得深入、写得痛切、写得挑动人心,能够造作舆论……以此为基石,反复敷衍,反复渲染,最好在一个月内就能写好稿子,刊印之后马上散发,让北方诸省都能一睹为快。”
“这是——”
“这是要做什么,现在还不能泄漏。但请归先生相信,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情,将来必定有想不到的好处。”
说出这句,世子抬手向上一指,用意已经不言而喻。
虽然“不能泄漏”,但归震川大致已经猜出了这道伏笔。不过,富贵总得险中求,如果想要进步,又怎能不做一点付出呢?
想到即将空出的官位,他再不迟疑:
“是。”
第125章 舆论
虽然数月以来动作频频, 朝野都已经能猜出当今皇帝的心思。但这样重大之至的事体,就仿佛是享用盛大的佳肴,在开席前总要千百般的烘托气氛、渲染重点。这一回同样如此, 在穆国公世子千里返京之后,飞玄真君万寿帝君居然没有急着审查通倭的大案,, 而是径直传旨礼部, 预备车驾仪注,以槛送到京的倭寇魁首献俘太庙, 自己亲自到高祖太宗面前酹酒行礼, 上告此国朝百年未有之武功,祭词不无炫耀之意, 也的确有此炫耀的本钱——从此时上数百年,由堡宗叫门以降四五位皇帝,当今飞玄真君的平倭灭国之功的确是一等一的煊赫张扬, 足以傲视先祖了。
……哎,百余年才憋出一个平倭之功,其实说起来也很是悲哀。
但飞玄真君是肯定不感到悲哀的。祭祀太庙后皇帝还不满足, 觉得这点仪式不足以彰显他浩荡盛大的喜悦;于是两日之后, 皇帝又遣穆国公世子等勋贵祭祀京郊太宗长陵及诸帝帝陵,命礼部等行文湖北,让当地宗室到兴献皇帝及皇后的墓前磕大头, 将此不朽之功业与亲爹亲娘分享, 再到凤阳上告朱家宗祠,勒石记功云云。
一月之间, 祭祀百端惊动四方,真恨不能将此平倭之功由上到下足一通传, 直到连老朱家不识字的祖宗都通知到为止。而即使如此,飞玄真君仍旧不能满足;直至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当年孝武皇帝大兴祭祀巡幸名山的心境——一个平倭之功就已经这么爽了;要是真君再能北定蒙古南讨诸蛮西定泰西,创立如武皇帝一般的功业,那他也巴不得能一一昭告名山大川,叫普天下一切神灵都共享此浩大功业的殷切快意,将他飞玄真君万寿帝君的仙名永铭青史,从此与天地同寿云云。
说白了,也就是真君炼丹嗑药脑袋还被反贼敲了一棒,眼下实在是没有精力四处蹦跶了;要不然人家处心积虑,说不定也不嫌弃宋真宗的污名,还打算着要到泰山顶去逛一逛呢。
当然,如此盛大的典礼并不仅仅是为了皇帝自己爽(虽然爽是主要原因),在祭祀了一圈充分满足虚荣心以后,至尊还要借此郑重的仪式给某些关键的政治问题做定性;他特意颁下诏书,从国朝定鼎之初一一论述,开始列举倭人种种悖逆不法的举止——高皇帝时倭国幕府擅杀中国使者;太宗皇帝时倭人书信狂妄,乃敢自称“日出天子”,而拒绝日本国王的封号;至于孝宗以后倭寇为乱沿海,荼毒更不可胜计。如此九世之仇,思之宁不痛心!
别看今日跳得欢,小心他年拉清单。在中原文明身边混久了的小国,基本都知道汉人对于历史那种匪夷所思的迷狂——个体的寿命不过朝菌夏虫,白驹过隙而已;文明的寿命却是源远流长,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世事变迁。“齐襄公复九世之仇,而春秋大之”,但翻过来讲,也只有笔耕不辍、记录足够漫长的民族,才有资格逐次点检史书,拉起这长达九世的小清单。弱则徐图将来,强则自古以来,这都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而现在嘛,轮到飞玄真君仰承列代明君之余烈,给外夷拉这小清单了!
有的事不上称没有二两重,上了称千斤也不止;现在皇帝下诏列举倭寇历年的过犯,百官自然也要跟紧脚步。于是数日之间奏章纷至沓来,各部衙门纷纷上书,从一百种角度沉痛反思多年以来倭寇种种的凌犯,自细枝末节犄角旮旯翻找出倭人大不敬的种种举止,哭诉国家两百年以来遭受的欺辱——以文官们素来记史之春秋笔法,这一段当然被大书特书,格外强调,以各种修辞烘云托月,重点描绘大安楚楚可怜而横遭欺凌的小白花形象;这种形象是否真实姑且不谈,但效果肯定是相当明显。各位文官的奏章照例被朝廷泄漏,有了先前《凡人修仙》打下的基础,市井之间竟尔“人人感愤”,大有同仇敌忾,不甚悲愤之意。
眼见舆论基础已经打好,皇帝于十月二十五日再次召见了朝臣,采纳内阁的建议,将诏令及诸大臣的奏章编纂成册下发地方,让地方也能仰体天心,品味品味京师舆论氛围的转变,顺便也加入到这批判倭寇的大合奏中。
皇帝与大臣一起表态,中央与地方彼此应和;这与其说是对外的集体情绪发泄,倒不如说是两百年以来关于抗倭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总述,是在做至为严肃的政治表态;所谓寇可往吾亦可往,从此以后,攻守之势易形了!
……当然,政治表态也是分人的。这句话要是由武皇帝说,那就是慷慨激昂、壮怀激烈,足以光大一世之圣明;而如今由飞玄真君来表态嘛……那大家感动之余,恐怕心里总得多点疑虑,怀疑这老登又是在阴阳怪气,趁机在谋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