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穿越异世娶夫郎 下(317)
因为羡慕也没用,人与人之间是有阶层的,他们上代是农民,下代是渔民,下下代不出意外,大概也会是渔民,会步他们的老路,每天拿命去拼那点微博的银两,然后回到窄小令人窒息的家,继续过着寒碜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现在……要是真如蒋夫郎所说,那,那就有盼头了啊。
蒋小一说得慷慨激昂,渔民们听得热血澎湃。
后头还是有好几个被抬走了。
蒋小一挠挠头,感觉自己吹得有点大发,不敢继续下去,回归正题。
“方才说的都是好处,我说的什么意思我想你们应该都懂。”这是互利共赢的事儿。
渔民不是傻的,要是镇外建的那个大地方真的是要做鱼货,那确实是这般,蒋夫郎生意做得好,他们才能赚得更多。
前几个月林家的汉子遇见贵人,那贵人天天跟他要快上千斤的海蛎子,林家汉子那几个月可是全家出动,连着八岁的小林子也去帮忙了,虽说那阵子冷得厉害,出海辛苦,每次林家人回来,是冻得筷子都拿不住,可个个都高兴,为啥?
海货卖得出去了,能赚银子了。
不然要是寻常时候,他们这帮卖海货的,说实话,有时一天一条鱼都卖不出去。
毕竟鱼不像猪肉,能做出朵花来,味儿还大,刺也多,人都不咋的经常吃。
外头人不晓得里头门道,总觉得他们是守财奴,住的吃的寒碜,可兜里有银子。
为啥这般想?
京城里头的铺子,客栈,人用不用鱼?
那些大户人家府里上下几百口人,人家吃不吃?人买一次想来都得几十条,几十斤,就这还穷?
可不是这么算的。
当初难民没来之前,祥柳镇也是有渔民的,不过他们有房有田,和难民不一样,他们出海捞了鱼,然后往京里卖,人是本地人,难民来了,没手艺,没别的生计,只能下河下海摸点东西拿去卖。
人本地的鱼户卖客栈一斤鲫鱼三文钱,当初有那渔民不懂事,还去找客栈,说他不要三文,要两文,就是想着他给的价低,能多卖点,但这般无疑是断了人鱼户的路,后头自是被收拾了一顿,市场就是这样,敢乱抢客人破了规矩,那以后就别想混了。
大户人家和食铺客栈这些路子都是鱼户们的,渔民只能沿街散卖。
林家好不容易搭了路子,高兴,那会儿林家还买了猪板油回来煎,哎呦,那香得他们整片地儿都闻见了。
可前不久林家老太坐院子外头抹眼泪,他们问咋的了,林老太才说了,海蛎子卖不动了。
怎么好端端……
“那贵人是摆摊卖烤蛎子,热了海蛎子不好卖,前儿连续好几天我家老大捞的海蛎子都没卖得出去,都臭了,又给丢了,我是看了,心里不得劲,没个滋味。”
就是落差大了,不知道明年人还同不同他们买海蛎子了,先前以为是要熬出头了,可结果又没了盼头了,林老太觉得生活没了指望,见不着光了,就没忍住。
现在,他们和林家是一样的。
蒋夫郎生意做得好,他们的海货才能卖得出去,他们才有工钱拿。
蒋夫郎生意不好,那他们便和林家一样。
正这般想着,林家汉子挑着两水桶回来了,看见大家聚在河边,好奇过去:“大家这是干啥……啊!是蒋夫郎,您咋的来了?”
“大贵,你认得蒋夫郎?”
“认得啊!之前跟我买海蛎子的就是蒋夫郎。”
这似乎是一强心剂。
渔民们瞬间安心了。
那得好好干了。
跟蒋夫郎干有肉吃。
林家就是前车之鉴。
蒋夫郎那些话没骗他们。
有老太不放心,急急忙忙说:“不成不成,老二家的,还是我去报名干活吧!”
“咋的了娘?”
“我不放心。”不是怕儿媳躲懒,而是怕她干活不对,让生意不好了咋整?
还是自己去安心些。
不过后头自是没成。
年轻的姑娘哥儿夫郎妇人一大把,老人家回家享福去,厂里工作重,还是年轻人上合适些。
蒋小一是仔仔细细,挑了九十来人,窦夫郎在一旁帮着长眼,挑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勤快人家。
工厂是一建好,里头设施工具啥的都已准备妥当,蒋小一马不停蹄开了工。
他是先挑了二十家,让这二十家的汉子每天往厂房那边送五百斤小鱼仔。
一家五百,二十家那便是一万来斤,不算太多,真杀干净把肚子里头肠子啊头啊拿了,晒干了也没多少。
初期,先慢慢来,看看情况。
其他没被挑上的是羡慕眼红,可没妒忌,蒋夫郎都说了,后头生意好了,鱼仔要得更多,到时候这二十家哪里供得了,肯定又要多选一批。
现在虽是没被选上,可家里儿媳在厂那边干活,一天三十文呢!有人是拿树枝搁地上算了半天,算出来了,一天三十文,那一个月就是快一两银子,哎呀娘啊,这,这这比出海的汉子赚的还多啊!
哎呦,银子这么多,那活儿肯定很累,不行,回家给儿媳做晚饭去。
然后晚上儿媳回来,撸了袖子要进厨房,婆婆先端着碗出来了,笑吟吟的:“回来了?累不累?赶紧来吃饭,娘给你炖了鱼。”
鱼谁稀罕,之前天天吃。
可儿媳还是受宠若惊,为啥啊?自她嫁进门,厨房的活儿都是她做,家婆虽不怎么苛待她,但从不会像着今儿这般好说话。
汉子回来了,一到桌边就坐下,嘴上喊饿死了,媳妇给我打碗饭去。
儿媳还没站起来,婆婆先一筷子敲儿子头上:“你没长脚没长脚啊?你累我儿媳就不累了?人在厂里干了一天工,自己去。”
那汉子扫了媳妇一眼,自己去打饭了,可心里高兴。
娘疼他媳妇了。
他不用夹中间难做人了。
不然以前他自个打饭洗脚,娘不高兴,要骂他媳妇儿的:“瞧你这懒的,我儿子天天出海赚银子,累死累活,回来你都不晓得伺候伺候他。”
“娘,孩子她娘在家也忙了。”
“忙啥忙啊!不就屋里那么点活,屋里活累什么人。”
现在是不说了。
爹也没说什么,只好奇的问儿媳,今天干啥了?累不累?
工厂做了大铁门,开张第一天,工人一进去,铁门就关上了。
蒋小一在村里招了两个老爷子,负责看管左右两侧大铁门。
这活儿轻松,一天就是二十文。
被选上的两个老汉是笑了整整一宿都没睡着。
铁门一关,镇上和村里有那好奇的想过来看,毕竟早上一大早的,工厂这边就开始放炮,霹雳吧啦响了半个时辰,说是什么庆祝营业,镇上百姓又见着早早的,一大帮妇人、夫郎就成群结队往镇外去,是纳闷不已,大家想看看里头到底是干啥子生意,招了这么多人,又建得那么大,还有之前,听说那工厂的老板蒋夫郎,在周边几个村里收购了上千个簸箕。
干啥子呢?要这么多簸箕?大家过来想看看,可铁门关了,围墙高高护起来了,啥也没见着,不过大家站外头没片刻钟,就看见渔民赶着牛车,把鱼仔运来了。
十来车啊!浩浩荡荡的,瞧着都有些壮阔。
鱼仔一运完,那铁门立马又关了起来,两个老汉守门守得严严的,有那说好话想进去瞅瞅的,老汉铁着脸,不行。
蒋老板说了,不是厂里的工人就不能进去,他们让人乱进,是要被扣工钱的。
儿媳说:“我手笨,蒋夫郎安排我和季家的妹子,还有黄家的弟弟一起杀鱼。”
“那唐家的呢?没和你们一起杀鱼?”
“没有,杀鱼的蒋夫郎安排了十人,唐家的夫郎力气大些,蒋夫郎让他和另外几人负责晒鱼。”
“那林家的呢?我怎么见今儿他和窦家和李家的才晌午就回来了?”婆婆又问。
“这个我也不清楚,里头是分工的,一个车间一个车间,一车间十人或八/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