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穿越异世娶夫郎 下(328)
那相当是他们大周的小弟。
以往小弟是遭遇点事儿,就立马和大哥喊救命。
周辞越自能办事后,没少帮周初落批阅折子,大夷‘求救’的折子他自己就批了不下五次。
大夷北部遭蛮族部落入侵,大夷求救的折子就来了:大哥救命。
一旱灾:大哥救命。
一雪崩,还是大哥救命。
一条狗死了,他们都想喊救命。
大概是觉得自己年年进贡,变相的交了保护费,不叫白不叫。
大周能怎么办?
收了人保护费,不干事儿也不得行,而且附属国不止大夷一国。
要是大夷有难他们不出手,其他国又该怎么想?不得寒了心?
大周没少派兵派粮帮助大夷,如今他大周不过是想让对方帮忙调些人运点东西回去,要是客气推辞,周辞越还不至于如此生气,可人阴阳怪气,周辞越可不惯他。
区区大夷,弹丸之地,惹他生气他学父皇,直接率兵打下来也不是不行。
土豆运回来需要时间,最快都得二十来天。
白子慕和周辞越先行飞回来,一回国,白子慕也没敢歇,又和白子豪带着周辞越下到地方去。
三人速度快,出去不到两个月就回来了。
周辞越地道的古人,白子豪的话,穿过来的时候正是鬼子入侵的时候,虽说太现代的东西他有些不懂,但有些事情他也是懂一些儿的。
山里屯这种地方穷,是因为山多。
那像小山村那种地方也穷,因为什么?
第360章
山区人穷,是因为田地少。
可像小山村那般地方也穷,无他,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地少。
那田地少怎么办?
那就开荒。
这年头山多,林子多,压根不怕什么水土流失,也没有保护山林退耕还林这类说法。
可南部地区山林多,虽不是石头山,但不平坦,能开的田也少。
就拿小山村,柳江村来说,四面环山,村子像是在盆地底部,这盆地,一部分地方拿来建了村子,一部分则是做了水田。
虽说也宽敞,可一大个村子,就百来多亩田,分到下头,一家顶了天就五六亩。
这年头稻谷不量产,五六亩的谷子自家都不够吃。
虽说在山腰开了地种了玉米大豆,可地还是少。
白子慕打算做梯田。
所谓梯田,就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着等高线修筑的条状阶台试或波浪式的断面梯田,梯田,片面来说,就是像阶梯一样的田。
梯田不是现代才出现的。
这个梯田白子慕见过,可却不知道怎么整,白子豪也是一知半解。
这两人以前是天之骄子,田都没种过,更不用说修筑梯田这回事儿了。
但白子慕有理论知识在,知道稻谷想生长需要啥。
白子豪留过几年洋,虽然那会儿他留洋学的不是农业这方面的,只是单纯的想去看看洋妞,但脑子也知事,兄弟两慢慢摸索。
既然南方山多,不像平原地区田地多,那么平地少,谷子种不了多少,那就种山上去。
不过水稻水稻,有水才有稻。
梯田那么高,怎么灌溉怎么整是个问题。总不能让老百姓一趟一趟跑山脚挑水去灌溉,爬山本就累人,再挑着水,那不得累死累活?
这般灌溉艰辛,那百姓能照料的田地就得大大减少了。
而且,要是突然干旱了又该怎么办?不能不未雨绸缪。
还有一个,白子慕也怕一弄不好,梯田开出来了,夏季大雨一来,山体直接滑坡了。
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进去,想办法处理。
虽麻烦,但不能不做。
因为梯田是个好东西,他能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雨水积聚在田里,还能薄土曾产,但不是说这梯田想搞就搞。
怎么整,还得看坡度大小,土层厚度。
白子慕和白子豪三人拿着本子在山里是蹿来蹿去,走走写写,时不时就要商讨两句,饿了就跑林子里找点竹笋吃,三人弄得像流浪汉似的。
几人跑了好几处地方,有些镇有些村,要江有江,要水有水,要山有山。
可这水流都在山底。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白子慕就常常听见山下村子里的大喇叭总在唱——劈开高山,大地献宝藏,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
可这年头没水管,咋的引呢?
稻田灌溉无非三种。
自然灌溉,也就是等天降雨,靠天吃饭当雨水充足的时候,梯田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但这个不保险,要是哪年天不测风云,赶上雨水少,干旱的时候,雨水少得难以维持水稻生长,那该怎么办?老百姓又该怎么整。
不能只靠老天降雨。
这年头,也没有人工降雨,要是有人工降雨,那一旦干旱,搞一下人工就好了,虽然成本有些高。
但现在不止是成本高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大周技术没到这个地步,人工降雨这技术还在娘胎里头呢!
白子豪想的是,在山顶建库蓄水。
要是真碰上干旱,那么可以利用前期积蓄的雨水来灌溉,继续续命。
白子慕也是这般想。
如此,便不是每座山都能搞这梯田了。
两人又是商讨一番。
要想蓄水,那这山光秃秃的不行,植被茂盛,才能形成自然的泉眼,花花草草多,能自然形成一个小型生态圈,如此,山水才能确保充足。
白子慕和白子豪在岭南是挨镇挨村的走,确定了梯田修筑的位置,在纸上一一画好,记好,又根据梯田的位置,和周边山体的自然条件,选择了蓄水塘、蓄水库的位置。
蓄水塘和蓄水池必须建在泉眼的附近,如此不但能积存雨水,还能够利用泉眼的水。
选好址,那么接下来就是挖渠建库,再然后便是要山山相连,沟沟相通,沟渠四通八达,灌溉起来就方便省心了。
三人跑了十六个村,四个镇。
不可能全跑完,只能择地查探。
然后村民们就觉怪得很了,最近村里来了两男一娃,一直搁他们山腰处逛来逛去,手上还拿着本子,三人从东逛到西,又从西逛到东,时不时的还要写一下东西,捏起一点土来放鼻子下头闻一闻,舔一舔。
像有毛病一样。
村里来了陌生人,村民们开始是警觉,可白子慕和白子豪三人虽然头发拉渣有点像要饭的,但模样好,还会说话,问的都是山里的和庄稼的事,哪里有山泉,山里哪里会冒水,这些有啥不能说的啊?村民们是刚和他们说两句,就嘎嘎直笑,问什么说什么。
根据上头几点,白子慕和白子豪是拟了十来个方案,最后又一一否决,一一修改,一一完善,在外头呆了将近两个月,最后可行性的方案才正式确定出来。
不过回了京,还得给农事官们看看。
这事儿一旦开始做起来,那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小数目,而且这是大政策,行得通,是要大力推广的,上位者位越高,越得慎重,因为一个弄不好便是劳民伤财,引起公愤,这事不能马虎,也不能出半点差错。
白子慕怕他和师兄想不全,多个人来看看总是好的。
周辞越先头是听不懂,可后头听着听着也懂了。
就是南方地区平原少,导致百姓田少,叔叔和父亲想把田开到山腰去,然后修建水库水池。
老百姓田多了,收的粮食多了,不就能吃饱饭了吗?
能吃饱饭了,多余的粮食就能卖了,兜里有了银子,一旦稅率提起来,老百姓们就不会闹了,反正有银子了,每年多交个一百来文的,算个啥啊?
可要是穷,一百多文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伤筋痛骨。
朝廷银子多了,就能养更多的兵。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年头家家户户生的娃儿多,可生的多,因为饥饿、寒冷,大多孩子往往还在襁褓里就走了。
像李菜花那般的,不是少数,是多数,是常态。
条件一旦好起来,国家人口多了,外头人想打他们,他们还怕什么呢?每人一口痰过去,就能将人淹死了。
周辞越觉得出来这一趟,学到了很多,人都臭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