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偏执将军假戏真做了(135)
“蒋大人当时在做什么?”陆景深问道。
红衣女子道:“蒋大人当时被一群官兵围着,奴家也看不真切,当时场面太混乱了……岳王殿下的护卫差点杀了奴家泄愤。”
“那最后为何又没杀你?”姬清问道。
“奴家欺骗他说肚子里已经怀了岳王殿下的种,那侍卫不知真假,便先饶过了奴家。”
姬清捏了一下她的脉腕,对陆景深道:“假的。”若是真的,那又是件麻烦事,总不能任由皇室血脉流落在外,好在姬放还没糊涂至此。
红衣女子一看这两位大爷中竟然有一位会医术,心里暗暗庆幸没说假话,继续道:“是假的,那侍卫也找了大夫要来给奴家检查,奴家推说月份太浅,尚诊不出脉象,这才糊弄了过去。”
算算姬放南下的时日,两人在一起的时间的确很短,若真有了诊不出也正常。
“若真是如此,他们运送岳王的尸体回上京的时候,为何没带上你一起?”姬清问道。
红衣女子心里暗道这两个人真不好糊弄,只好如实道:“奴家本想沿途或者到了上京再找机会逃走,不料来了月事被他们发现,以为是奴家收到惊吓有滑胎的迹象,于是把奴家安置在一所宅子里养胎,直到奴家被门外那位侍卫大哥偷偷抗了出来。”
“你还知道什么?若是说了,我可以放你远走高飞;若是有所隐瞒,我就将你送回去,等岳王那些部下知道真相,将你抽筋把皮。”陆景深冷厉地警告道。
“奴家说,奴家知道一件事……奴家听到那些侍卫曾经谈论到,米粮有陆续失窃的情况,当时报给了岳王殿下,但因为数量不大,殿下并没有太过重视,只是让他们下面的人去查,还没查出情况,岳王殿下便遇刺了。”
“岳王可有提到过米粮的存放位置?”陆景深问。
红衣女子回忆道:“是有说过这么一嘴,岳王殿下说放在刺史府粮仓能有什么事,定是你们数差了。”
见再问不出什么,姬清跟着陆景深走出房间,问道:“你刚刚在试探她会不会武功?”
陆景深点头,“我想看看她是不是与刺客有关系,结果没有。”
姬清蹙眉道:“看来她们只是用来麻痹姬放的棋子,现在有两种可能,第一刺客在城外煽动流民,发生冲突,趁机射杀姬放;第二刺客一直暗中监视姬放,趁他和流民发生冲突那一刻,伺机射杀,只是不知道蒋牧在这里面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
陆景深眯起眼睛,冷道:“扒开看看,就什么都清楚了。”
姬清道:“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米粮是在刺史府的粮仓里失踪的,并且姬放没死前,就有人已经开始有预谋的打这批赈灾米粮的主意。”
陆景深道:“找蒋牧问问,看他怎么说。”
其他三个女子也无特殊之处。
眼看巳时已近,两人离开民宅,回到刺史府时,蒋牧迎了上来,道:“昭王殿下,宣州商会的各个成员已经都到齐了,此刻正在偏厅等候。”
陆景深让姬清先过去,自己则留下来询问蒋牧。
“蒋大人,据本将军所查,赈灾的米粮是在刺史府的仓库遗失的,你责无旁贷!”陆景深冷道。
蒋牧露出震惊之色,连忙道:“冤枉啊!陆将军,当时那批米粮原本在刺史府放的好好的,岳王殿下的人却说有所缺失,不信任下官,于是把米粮转移了地方,后来岳王殿下遇刺身亡,那批米粮便随之失踪了。”
“下官为了赈济灾民,还曾经派人向岳王殿下的人打探过,但岳王殿下手下的人都推说不知,后来下官派人挨家挨户寻找,这些事情宣州知州许通大人,和一众府兵衙役,都可以为下官作证!一直到如今,这批赈灾米粮始终也没有找到。”
“既如此,先前为何不说明?”
“下官怕说多了,反倒引起王爷和将军的误会啊!”
陆景深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蒋牧脸上没有丝毫心虚的表情,两方各执一词,红衣女没有欺骗他的必要,蒋牧又有理有据,究竟谁在说谎?
刺史府偏厅。
姬清一人坐在上位,环顾在座的商会成员,一共十二人。
其中白面黑须的中年男子起身,行礼道:“草民便是宣州商会的会长,不知王爷召我等草民前来,所为何事?”
来刺史府之前他们就已经通过气了,想让他们无偿捐粮,门儿都没有,朝廷这些人不就是这个德行,吃相难看。
姬清开门见山道:“实不相瞒,本王希望诸位拿出钱粮共同赈济灾民,本王会奏请朝廷,封诸位一个共同的皇商称号。”
听到前半句的时候,众人还表示不屑,果然是这样,但是听到后半句,他们不由得犹豫起来,皇商啊,专门供给皇家的商人,一年利润都能翻几番,诱惑力实在太大。
商会会长谨慎的问道:“需要我等拿出多少米粮?我们又如何相信王爷?”
“诸位每户两千石,立字据为证,本王印鉴为凭。”
十二名商人一番商议后,对姬清道:“启禀王爷,如今山匪横行,生意艰难,我等愿意一户出五百石,帮助朝廷赈济灾民。”
姬清道:“一升米粮七钱,如今水患频发米粮价格上涨,一石也不过一两银子,诸位一人出五百两就想当皇商?是否太容易了些?大延有明律,凡对朝廷有重大资助的商户才能获得皇商的殊荣。”
“机会就摆在眼前,诸位既做了善事,又获得了殊荣,还能为以后的生意铺路,一举多得。”姬清抿了一口茶,慢悠悠地道。
最后这些商人商议之后,咬牙愿意每户拿出一千石,一千石看似比姬清提出的少了一半,但却是姬清一开始的预想,再多这些人也拿不出来。一开始那两千石不过是故意说高一些。
一万二千石,足能顶一时之用。
事情谈妥之后,姬清与宣州商会立下字据。
商人们起身告辞,纷纷回去筹备米粮,开始参与协助赈灾。
处理完商会协助赈灾的事宜之后,姬清走到城门口去探望灾民。
军帐外架着一口大锅,流民都在排队领粥喝,脸上的表情生动多了,有些人围成一小堆说着闲话,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又一个细瘦的小女孩,跑到姬清近前,跪地对着姬清笑道:“神仙哥哥,多谢你救了我,还给我们饭吃。”
姬清笑着摸了摸她的发顶,温声道:“你娘呢?”
“娘正在排队领粥。”小女孩笑着指给他看。
锅里的粥,稀汤寡水,虽然都是糟米,但这些流民脸上却没有丝毫怨愤之色,只要有口吃的果腹,他们就满足了,明明都是良民。
姬清大声喊道:“众位乡亲们再坚持一日,本王答应你们,明日起,粥会稠一些,做到筷子立进去不倒!”
众人爆发出强烈的欢呼,纷纷跪下给姬清磕头。
乌泱泱的一片,全都在虔诚的跪拜姬清,令人动容。
姬清帮着盛粥,之后又给流民问诊治病,在城门的流民营忙活了一个下午,日落时分回到别苑,先去了给自己准备的东厢房,打算小憩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