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191)
他也受够和外面人打交道了,这个马五说话带着外地口音,他听得都半懂不懂的。
还是这样省事,花两天,送过来,一年都不用再往山外跑了。
而且知道姜竹、江宏明的家,也不怕对方骗完他跑了。
马五也没强求,作为外地人,和一些固执山民是不太好交流,太想说服对方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反正常荣卖给姜竹,最后还是等于卖给他。
沈青越:“正好我们要去县城,是你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我们兑换了银子回来给你,还是先给你银票,我们带你一起进城,领你去兑换银票再带你回来?”
常荣想了想,问:“现在进城还要看户籍吗?”
“嗯?”沈青越都被说懵了。
看户籍?
什么时候进城看户籍了。
姜竹也反应了一下恍然大悟,“城卫当你是难民了吧?”
“啊?”常荣摇摇头,“我不知道啊。”
那个守城的官兵非要看他户籍,他说他没拿,就盘问他住哪儿,说不上来还差点儿要抓他。
城墙上明晃晃的都是弓箭,他一年都没再去过县城。
沈青越差点儿笑出来。
这位仁兄看上去……
嗯……
确实挺像个难民的。
还是健壮的难民,可能会闹事的那一种,难怪城卫要查他。
常荣很为难:“非要去县城换吗?你们镇上不给换吗?”
他们家银票大多都是海康的,镇上还真换不了。
而常荣又想去镇上买东西。
商量了下,姜竹提议他们先给常荣五十两银子,剩下的先给银票,等他和沈青越去县城换银子回来再拿银子和常荣换银票。
这样大家都不吃亏。
常荣不担心他们赖账不给,也不用背着药材再满镇溜达了。
他不嫌沉,姜竹他们都怕他把药给压坏了。
付完钱,马五直接把药材打包拿走,叫姜竹顺便去码头结账。
买药三百七十五两,马五结账给了姜竹四百两。
从码头出来,沈青越感叹:“还是做买卖赚钱。”
一进一出,半天不到,二十五两入账。
“当初我画扇子,画一把才十五文,二十五两够我画好几个月了。”
姜竹笑:“不是那么算的。”
这种事一年也不见得能遇见一次。
真算起来,还是沈青越给张叔阳设计那个收藏用的封面值钱,一个就要二百两。
不过他想出来的封面确实好看,而且据说大虞从来没有过,张叔阳自己也很乐意掏钱,想都不想就答应了。
姜竹觉得,这才算是正经本事呢。
沈青越:“不过灵芝没我想象中贵啊……”
常荣带的灵芝,怎么也得有两斤左右了,加上好几斤石斛,还不到四百两。
灵芝这么便宜吗?
姜竹也不太懂。
不过等他们看完病,抓药时候顺嘴问了一下如果买灵芝要多少钱,才觉得卖药的可真是黑!
这还是产地呢,价格直接成倍翻啊!
沈青越啧啧有声:“我觉得咱们这中介费要少了。”
姜竹笑,他倒是没什么感觉。
药是常荣送到家的,马五也在家等着,他和江宏明可以说没起到任何药贩子的作用,还赚了二十五两,已经很多很多了。
从前二十五两他差不多要大半年才能赚到呢。
而且,药就是这样。
别说灵芝。
他们平常卖的药,卖到药铺,和生病了从药铺再买,也从来不是一个价。
不光是药,茶也是一样。
据说他们本地卖十两一斤的茶,卖到外面能卖好几十两,如果能从海路卖到外邦,价格还会更贵。
春季的茶市马上就要到了,县城里不少卖茶的铺子都已经换上了新的幡子。
街上还有官府张贴的茶市有关的各种布告。
不过也因为茶市的影响,他们手上的海康银票也跟着涨了涨价。
四百两的银票,竟然换出四百零五两银子。
要是他们愿意换成本地的银票,还能再多给二两,他们俩乐意,奈何常荣不乐意啊。
他们只好换了银子回家。
姜竹有点儿想不明白:“茶市时候,很多人都用海康的银票,银票更多了,不是该兑换的银子少吗?”
沈青越:“镇南郡的银票多了,其他地方的银票就要少了,外地客商想在他们本地换到通用好使,整个镇南郡都愿意收的银票,就要多付银子。”
姜竹愣了愣,“你是说,他们要把银票拿去外地?”
沈青越:“嗯,离茶市开始还有小半个月,走水路都够跑趟海康县了。你再等等,等到茶市开始,肯定就换不来这么多银子了。”
他想了想,“要是咱们本金够多,其实倒卖银票也是个不错的生意。”
可惜。
他们总共就这么些,还得开荒、盖房子呢。
第132章 青竹书院(二更)
他们回来时, 常荣也从镇上回来了。
他竟然真去买马了,可惜镇上牲口市场没有, 沈青越听得也是哭笑不得。
“不然你买骡子吧,你看我们家骡子,不跑远路,不比速度,其实和马也差不多。”
还便宜,还能负重。
除了不能繁育小骡子, 简直是满分坐骑。
常荣也看了。
但镇上的骡子都没他们家酱酱精神。
常荣:“你家骡子卖吗?”
姜竹:“不卖。”
沈青越:“想什么呢?!”
他们酱酱多聪明啊,平常不用拴,会自己玩,还会到村里找别的骡子、驴玩, 不用他们牵着就能背着家业上下山,姜竹坐上去, 他知道可以跑快点儿, 家业他们上去, 酱酱从来都是慢慢小跑或者稳稳走的。
而且也很少会犯倔闹脾气。
沈青越:“要不然你上别的村子打听打听?”
常荣指指江宏亮:“他哥哥说帮我问问。”
江宏亮:“我哥去问了。”
常荣:“嗯。”
沈青越:“那你还问我家骡子!”
江宏明给他打听了三天, 还真找到了一头挺好的骡子。
也不是在附近村子找的, 是从山里一个猎人那儿找来的。
不过价格比较贵。
常荣刚赚了钱, 倒是也不怎么在乎, 给钱给得很痛快, 然后又跑去镇上采买了一番, 才收拾好牵着新骡子回家了——
他把骡子背上装得太满, 已经没地方给他坐了。
常荣:“回头我遇到采药的, 叫他们来你们村卖药!”
姜竹、江宏明:“好。”
赚的二十五两姜竹和江宏明对半分,江宏明起初还不好意思要,觉得钱是姜竹垫的, 他什么也没干。
姜竹坚持给,说好了一起干,年前有人从山里过来卖药和山货,江宏明收了后来卖掉,也给他分钱了。
何况他们去兑换银子还赚了五两呢。
江宏明收了钱,让常荣在他家住了三天也没再要钱,还尽心尽力地给常荣找到了骡子,这才觉得不算受之有愧。
沈青越知道了,调侃道:“他们家都快成旅店了,谁来了谁住。”
说到店,姜竹:“村里开了个卤味店。”
沈青越:“嗯?”
姜竹:“去尝尝吗?”
沈青越:“走!”
其实也不算店。
就是自家做了卤味,用扁担挑着罐子赶集卖。
从前他们家就做,后来做卤味的老头年纪大了,就没做了。
现在他儿子手艺出师了,家里孩子也大点儿了,能顾得来了,这才重新开始做。
他们家卤肉最拿手的是野味,不过春天野味少,顶多就是兔子野鸡之类的,买不到时候,他们就卤鸡卤鸭卤肉。
要是做这些,每天还得再卤些菜。
村里猎人多,常见的野味便宜,但鸡鸭肉成本就要高一些,做些菜,村里人也能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