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风流(144)
卫盛:那你也不能卖给谢照啊,你这是在和魔鬼做交易,谢照那就是个魔鬼。
谢照(魔鬼):谢邀,交易已经完成,我先接单,你们慢慢聊。
霍荀:……
第97章 风雨欲来(一)
谢珩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山的家书,信上只说了一件事:谢照病危。
谢珩沉默片刻,命裴鹤去准备车驾,又将徐立春叫进屋来,向他交代三省事务的安排。
傍晚,他乘车离开了盛京城。
从盛京去东山走水路最快,约需十日,谢珩却只用了六日就已经抵达。山路崎岖,古老的宅院前挂着两盏黄色的灯笼,仆人听见叩门声连忙走上前来,谢珩一句话没说,披着风霜往里走。
夜色尚不算深,谢照还没有睡下,他坐在老槐树下仔细修理着一把旧箜篌,食指耐心地揉捻着蚕丝制造的弦,夜风吹卷他满头的碎发,像是银色的雾草,仆人引着谢珩进入庭院,他停下手中的动作,看向来人,慢慢的,他笑道:“来了啊。”
这几年间,谢照始终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出任何身体不适的消息,谢珩也是刚刚才收到的消息,他在路上已经问清楚了谢照的病情,然而当亲眼见到时,却仍是被谢照的孱弱苍老所震撼,父子两人一时相顾无言。
回想起上一次见面,那时谢照虽然也有老态,但看眼神却仍是个乐知天命的中年人,如今的谢照却像是如心血耗尽的老树般全都衰败了,头发灰白,面容枯槁,让人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个曾经叱咤梁朝政坛四十余年的老人正逐渐走向他这一生的终点。
三十年来,雨打风吹,谢了风流。
侍者上了茶,是家中的味道。谢照见到谢珩颇为高兴,但却没有表露得太过明显,只对他道:“茶是用山上的泉水煮的,味道很新鲜,尝尝吧。”
谢珩自幼性格冷淡,没有偏爱之物,唯独在茶水上有几分挑剔,壶中烹煮着的是他所喜欢的汤山白珑叶,气味清淡如水,这种茶叶必须每年在清明前采摘,再用古法精心揉制储藏,很难说拿就拿出来,只能是提前大半年就专门为他备着的。
见谢珩注视着那壶茶水,谢照手把着箜篌,温和地笑道:“先坐下吧。”
谢珩解下沾了山中寒气的外套,在谢照对面坐下,谢照仔细打量他眼下的淡淡青色,“一路辛苦了。”
谢珩由祖父谢晁抚养长大,与谢照聚少离多,又因为观念不同,父子之间的感情总是淡淡的,大家族中权力往往排在感情之前,父子二人一生从未交过心。谢照对谢珩的态度向来很客气,并不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倒更像是对待一位势均力敌的的政客同僚,直到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这个老人才终于没有了旁的牵挂,变回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心中惦念着孩子,早早地在家中备好了他所喜欢的茶叶。
谢珩一时默然,“父亲。”
谢照仿佛也察觉到了这无话可说的尴尬,打量着他道:“盛京的事情我都听说了,你打理得很好,比我还要好。”
谢珩对上那道赞许的眼神,心中逐渐感觉到了一股沉重,纵是有再多的分歧,这终究是他的父亲。对于建章谢氏这样信奉传统的大家族而言,孝道乃是重中之重,哪怕是普通人家,父亲病重,儿子也不可能将他扔在外面置之不顾,谢珩道:“我接您回盛京家中养病吧。”
谢照却摇了摇头,他抬头打量这所幽静的庭院,“这座宅子原本是汉时广侯桓婴的居所,他南下游历,爱上了江南的山水,心血来潮在深山中修建了这样一座避暑的庄园,后来天下大乱,他的后人来到此处躲避战乱,一直传到了你的外祖父手中。那时你的外祖在盛京当差,你的母亲患上了心悸病,大夫说她不能受惊吓,你的外祖便将她送来这宅子中静养。”
谢照像是陷入了一些久远的回忆中去,感慨道:“我与你的母亲便是在此地相识,桓谢两家早早地定下了口头婚约,那年我奉你祖父的命令来东山探望她,第一次见面,我们两人隔着屏风聊天,你的母亲话很少,手中不时拨着箜篌,我问她为何要一边说话一边弹箜篌,你的母亲回答说,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我们两人都静静地不再说话,听着那弦声如水,淌过明月空山。”
谢照说着话笑了笑,将手中的丝弦慢慢缠绕上铜制的弦柱,箜篌发出一两声颤音,溶溶月光照耀着衰老的脸,一刹那间似乎仍然能见到那时谢家少年英俊清冷的样子,他轻声道:“这三十年来,我一直都在思念你的母亲,我梦见她一个人坐在月下的窗前弹奏箜篌,我想到我们已经分别数十年了,而她还是年轻时的样子。”
谢珩出生不久即丧母,他对自己的母亲毫无印象,这也是谢照第一次主动在他的面前提起他的母亲桓郗,那个美丽的、端庄的、聪慧的女人,用短短的二十多年,讲述一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传说。
谢照沉默着,谢珩也没有说话。
谢照看向他道:“我的时日不会太多了,原不想打扰你们做小辈的,但有些事情想了又想,仍是放不下。我写信喊你过来,是有件事要交代给你。你的母亲当年安葬在了徐州,我的日子快到了,如今还是要将她接回来,等我百年之后,归葬于宁州故里。”
士族向来有夫妻分葬的传统,夫妻二人中若是有一方先行去世,则要将逝者安葬在外地,等到另一方百年后,再由子女去隆重地将棺椁迎回来,安排合葬一处。这原本是谢家人当年在北方经历战乱时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乱世时夫妻离散是常态,一方去世后只能就地安葬,另一方去世前,则会交代子女将来要迎回尸骨归葬一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传统。
谢照原是打算亲自去徐州接回桓郗的棺椁,东西都早已经备好了,但那日霍燕来过之后,他却又改变了主意。他对谢珩道:“你是家中嫡长子,照规矩,这件事还是要交代给你,答应我,将她好好地接到宁州。”
谢珩点头,“好,我会去将母亲接回来。”
谢珩没有多说别的话,正如谢照所预料的那样,即便是面对时日不多的父亲,他这个儿子还是一贯的沉默寡言。
等谢照回屋歇息后,谢珩把徐立春叫了过来,“我去一趟徐州,我不在盛京时,不必召赵慎、赵元入京述职,雍州有任何风吹草动即刻修书送至徐州。留霍燕在盛京,安排他的长子霍耀入职府阁,职位不必过高,从四品以下任他自行挑选。即刻修书青州,将桓礼召入京畿地区,另外,”他说到此处停了一下,声音也跟着轻缓起来,“看好李稚。”
徐立春点头,“是。”前面几条倒是好安排,只是最后一条却稍显模糊,他提出问题,“若是李稚联合雍州,想趁机做些什么,该如何处置?”
“不会。”谢珩心中清楚,对于李稚想要做的事来说,眼下的时机还远远尚未成熟,他不会贸然起手,谢珩道:“看好他,别教他出事,也别教他离开盛京。”
“是。”
此去徐州路途遥远,来去没有四五个月恐怕不能回来,谢珩的心中也有隐忧,但谢照的身体恐怕支撑不住了,为了安排后事,他不得不尽快启程。他仔细交代完东山与盛京两处的事宜,确保不会出现任何差池,即便真的出事他也能够立刻知晓,然后才让徐立春妥善安排下去。
在谢珩离开后,谢照转头吩咐家中仆人收拾东西,他将要启程回盛京。他重新从锦匣中取出霍燕交给他的那封书信,没有打开,对着阳光看了会儿,泛黄的信封被照的透亮,隐约显出些文字的阴影来,他的表情平静祥和。
正如坊间所传闻的那样,西北老一辈的将军之间交情匪浅,如霍荀、卫盛、以及更早的王珣、王道陵等人,其实私下都是有过生死交情的密友,彼此在地缘上互为友邻,又同为边将一起抗击氐人,往往跟容易发展出深厚的情谊,同样的,也更容易探知到彼此的秘密。
这是朱雀台案后卫盛寄给当时的黄州太守赵元的一封密信,意外地被霍荀截获抄录,霍荀保存这个秘密近二十年,直到今日才拿出来为自己的子孙投石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