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喜之后(215)
魏丰年最开始听到羊绒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羊毛太过粗鄙上不得台面。
然后他就听到顾文华说羊毛衫是贴身穿的,也就是穿在衣服里面,外人看不着。之后又听顾顾文华说这羊毛衫只挑三年以上羊绒,过18道工序,后经四五个绣娘之手才出来这么一件,心中便有些意动,看来这羊毛衫是好东西。
魏丰年露出一个客气的笑容,“前些日子我听上边人说,顾大人和姜大人在禹州立了大功,搞出了水泥路,陛下听闻后大为欢喜,赏了不少东西过去,还赐了姜大人官职。要咱家说,若不是顾大人刚到禹州不久,说不定这次就能升官了。”
顾文华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与欣喜,“果真如此!家里只听说上头赏了东西,还赐了小余哥官职,至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倒是不太清楚细节。多谢公公告知,若是以后有什么事,还盼着公公能再告知一二,顾文华感激不尽。”
魏丰年笑着点头,因为顾家里有人做官,所以他对顾文华的态度十分和软好说话。
“好说,都好说。”
等魏丰年带着一众人走了之后,旁边顾家同宗的一个晚辈走过走过来收杯子。
“文华叔,那羊毛衫那么难得啊?”
如今天气转凉,羊毛衫贴身穿在身上十分暖和,今天他身上就穿了一件,不过他不知道羊毛衫竟然如此难得,现在他正考虑要不要脱下来,留到过年再穿。
顾文华直接把自己杯子里的茶水牛饮完,“我瞎说的,没有的事。”
小辈听完,看着顾文华嘴角有些无语的抽两下。
顾文华奇怪的道:“你看着我干嘛?小余哥从禹州寄过来那么多低价的绒布、棉布和麻布,咱们得想办法把它卖出去。”
“没什么,我只是越来越觉得,文华叔你越来越像个奸商了。”
顾文华:……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会说话。
第144章 丹阳府
又过了一个多月,姜余在禹州新开了一家茶坊,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上京城寄过来的信件。
姜余在看见顾文华写来的信后,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顾文承在一旁,看到姜余面露惊讶,问:“怎么了?”
姜余转头呆呆的看向顾文承,“文华在信上说…说宫里要咱们进贡羊绒布匹。”
姜余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拿着信在原地转了两圈,他语气中带着兴奋,“咱们的绒布竟然能进贡到皇宫里?”
顾文承微微睁大眼睛,没想到还有这种好处。
姜余把信纸递给顾文承,“文华在信上说,他最开始给宫里一位管事太监送了几件羊毛衫,后面那管事太监觉得羊毛衫穿着不错就转送给了混堂司掌印太监,最后是皇后娘娘拍板,让羊绒布变成了供给内庭的贡物。”
姜余此时开心的眼睛眯成月牙,“羊绒布入不了贵人,但是普通人能穿呀,宫人们穿就很好,轻便又保暖,而且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干活的宫人。”
顾文承点点头,“你说的对,宫里伺候的人多,需要的就多。咱们羊绒布比丝绢便宜,虽说比棉布贵,但更胜在贴身轻便。往宫里供绒布的事情就全交给你了,我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姜余笑着摆手,“交给我就行了。文承哥你平时那么忙,这种事就不用再麻烦你了。”
十天后,三百匹羊绒布通过商队运往上京城。
看着顾文渊带着商队的人越走越远,姜余心中升起豪情万丈,他的布坊要加大生产力了。
于是整个嘉隆十七年,就在姜余和顾文承忙忙碌碌中匆匆过去。
今年,姜余和顾文承两个人在禹州过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禹州这边别样的风土人情。
过年大家围在一起守岁,突然听着外面响起猛烈的炮竹烟花声,一行人忍不住走出屋门,站在廊上抬头看烟花。
“没想到,这禹州也有这么好看的烟花?”禾姐儿惊叹的道。
姜余笑着说,“无论什么地方,烟花总是相同。”
顾文承侧头看向姜余,轻声道:“人也是相同的。”
姜余微微一怔,他转头看向顾文承,二人四面相对。
顾文承目光柔和,脸上带着笑意,“新年快乐,小余。”
姜余笑起来,眉眼精致又漂亮,“新年快乐。”
…
新年过后,二人过了几天短暂的休息,然后就纷纷投入新的忙碌中。
姜余的工坊在准备扩大生产的事,而顾文承则是准备禹州今年的春耕事宜。
上年,顾文承和姜余初到禹州之时刚好过了春耕的时候,所以顾文承就把推广作物的事情暂缓,直接转头先去修路。
如今,新的一年春播在即,正是推广新兴农作物的好时候,土豆这种抗旱作物十分适合禹州的环境。
况且土豆若是在二三月份种植,六七月份的夏天就可以收获,到时候夏天到了秋天田里还能种别的作物,简直是一举多得。
顾文承带领整个州衙的人开始在禹州推广种植土豆的时候,江右府的刘知府,也在大力推广种植土豆。
原本州衙的一些人质疑土豆这种作物,毕竟之前他们都没见过土豆。但没过两天,他们就收到府衙传来的告示,然后一群人全都歇了心思,开始一心一意推广起土豆。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段磨合,底下干活的人官员小吏基本都清楚了知州大人的底线。
只要他们不对农户商户敲诈螺丝,那他们就能安安稳稳继续在州衙干,还能领到不少“奖金”。
而且知州大人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很多官场默认的灰色收入,知州大人也是默许的,因此一时间,禹州衙门的风气清朗了不少,让禹州的不少商户都不太习惯了。
…
“小余哥,这是今年的肥皂生产计划,还有肥皂工坊工人的孩童安置书。”禾姐儿把自己提前写好的东西递给姜余。
姜余示意禾姐儿坐下,顺口问道,“什么孩童安置书?”
禾姐儿笑着解释,“就是上年小余哥你安置布坊那边的女工家中孩童的幼学堂啊。
我手底下的几个管事都说肥皂坊的工人也眼馋的很,毕竟同样都是皇商姜家的产业,布坊女工家的孩子能进幼学堂,肥皂坊这边应该也能进 吧。”
姜余听着失笑,“你不说我还真忘了这事了。当时我就提了一口,然后就把幼学堂的事全部交给了李管事,没想到他做的竟然这么好。”
禾姐儿轻轻叹了一口气,“岂止是好,简直是太好了。幼学堂分男堂、女堂,除去一日一餐的供应和自带笔墨之外,都是免费授课,完全不收任何额外的银钱。男堂里请的夫子,请的还是禹州城有名的童生老爷,教授千字文和简单算数。
女堂这边是请的一位大户人家的管教婆子,除了教千字文和简单算术之外,还教授一些简单的针线活。这都是普通农户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有这种好事如今大家都想送孩子进去。”
姜余低头沉思,“竟然是这样吗?”
禾姐儿点头,“如今幼学堂里有八个孩子,三男五女。肥皂坊这边有十六个孩子想进去。”
姜余点点头,“可以,能进去。不过规矩要先订好,若是对授课夫子不敬者,直接赶出去。”
禾姐儿点头,“我知道了。”
上年秋天开的幼学堂开起来,期初大家都不在意,后面在看见被教了两个月就能读几个字的小孩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
于是便开始有人打听幼学堂收不收学生,可是幼学堂的布坊内部设置的,目的的帮助在布坊做工的女子看护幼童,可结果如今办的跟义学似的。
说起义学姜余突然问,“我记得州衙开办了义学,那些人为什么不送孩子去义学?”
禾姐儿听到姜余这个问题就捂嘴笑,“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肥皂坊的工人说,义学是培养官老爷的地方,他们不指望孩子未来能做官,若是孩子们去幼学堂学会识字算数,长大之后来肥皂坊干活,说不定能当管事呢。”